改革开放40年来,宜春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壮大,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服务业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大、比重提高、结构优化、发展提速”的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重点,突出规划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推进力度,全市服务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一、服务业总量持续扩大,比重不断提升
一是总量持续扩大。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领域开始由过去“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的多种经营模式,个体经济飞速发展。1978年宜春市服务业增加值仅有1.34亿元,1980年1.98亿元,到199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2.82亿元。进入九十年代,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社会分工合作日益多元化,极大地促进了宜春服务业发展,到200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1.46亿元,10年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1.2%。进入新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扩张,服务业进入繁荣发展期,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00亿元,达到213.13亿元;2015年突破500亿元,达到596.39亿元; 2017年宜春市服务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达810.35亿元。新世纪以来的18年间,服务业年均增长10.4%。
二是比重不断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3.9%,1978年之后服务业占比持续攀升。其间,1990年服务业比重达21.1%,2000年比重达30.7%。2002年就宜春服务业发展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一产业,这一年服务业在全市宏观经济中即将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33.2%)。到 2003年宜春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4:38.3:33.3,服务业占比由1978年的13.9%上升到33.3%,提升19.4个百分点。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重点,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2017年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40%,达到40.1%,比1978年上升26.2个百分点。纵观40年来宜春经济发展趋势,宜春市产业间呈现从“一、二、三”向“二、一、三”再到“二、三、一”的发展趋势。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从“农业主导型”到“工业主导型”,再向“工业服务业协同拉动型”转变。
1980-2017年服务业增加值构成表
年 份 | 增加值(亿元) | 增长(%) | 占GDP比重(%) |
1980 | 1.98 | 9.2 | 14.8 |
1990 | 12.82 | 7.9 | 21.1 |
2005 | 117.94 | 11 | 31.7 |
2010 | 213.13 | 9.7 | 24.5 |
2015 | 596.39 | 11.6 | 36.6 |
2016 | 702.71 | 11.7 | 39.4 |
2017 | 810.35 | 11.3 | 40.1 |
二、服务业领域逐步拓展,内部结构得到优化
改革开放初期,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商业饮食业、运输邮电业、科教文卫及机关团体等少数领域,规模小、实力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服务业逐步兴旺,领域也进一步拓展。传统服务业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三大传统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66.3%下降到2017年的29.2%,下降37.1个百分点。
同时,宜春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培育。近年来,宜春市不断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动金融、旅游、电子商务、文化产业、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主要表现为:
一是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迄今为止宜春已成功举办了十二届月亮文化节,“月亮之都”由此而蜚声海内外。2013年以来,宜春市围绕“打造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国际知名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目的地”总体目标,努力构建“双核三线四游”的旅游发展格局,全市旅游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效能有效释放,旅游业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明月山成功创建了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世界温泉健康名镇等品牌。2013到2017年期间,全市游客接待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增长235%和294%,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和37%。
二是金融业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壮大。除了传统的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外,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纷纷入驻宜春,如交通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2017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5.1亿元,是1978年的5044倍;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5.4%,比1978年提升了13.5个百分点。
三是电子商务呈爆发式增长态势。自2013年有数据统计以来,宜春市年电商交易额从2013年的72.17亿元猛增至2017年的429.5亿元,年均增长56.2%。
四是新产业新业态成为服务业重要增长点。软件和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融资租赁、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及新兴业态发展迅速,2017年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11.69亿元,增长23.6%,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26.1%。
五是“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活动空前活跃。近年来宜春市一些产业孵化创业园已具雏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四众”平台呈现就业吸纳能力强、营运效益佳的好局面。经调查,2017年全市四众平台企业14个,期末从业人员3369人,同比增长6.9%;营业收入20.69亿元,同比增长27.7%;利润总额6916万元,同比增长87.1%。其中,以提供众创服务为主的平台企业9个,从业人员3110人,增长6.4%;营业收入14.49亿元,增长27.4%;利润总额2685万元,增长16.1%。
三、服务业投资显著增长,市场主体壮大
1、投入显著增长。伴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投入成为优化投资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2017年全市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7.47亿元,自1978年以来年均增长28.7%;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36.8%,比1978年提升了17个百分点。
2、主体不断壮大。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为491家,比2014、2015、2016年分别增加257、199和95家,完成营业收入226.88亿元,同比增长23.1%,总量比2014年增加了89.22亿元,年均增长13.3%。
2014-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及营业收入情况
年 份 | 企业单位数 (个) | 营业收入 (万元) | 增 长 (%) |
2014 | 234 | 137.66 | 13.3 |
2015 | 292 | 153.36 | 12.5 |
2016 | 396 | 186.17 | 17.0 |
2017 | 491 | 226.88 | 23.1 |
四、服务业发展提速升级,社会贡献凸显
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进入新时代,服务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7年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达43.2%。尤其是近年来,宜春市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宜春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达356家,实现营业收入167.9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规模以上道路货运企业218家,实现营业收入108.68亿元,同比增长23 %;规模以上商务服务业企业单位58家,实现营业收入17.97亿元,同比增长77.2%;租赁企业11家,实现营业收入3.24亿元,同比增长35.9%;专业技术服务企业13家,实现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11%。
二是商贸流通业在转型升级中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商贸流通业伴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得到了长足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宜春市内贸流通业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在推进转型升级中取得新成效。2017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7.50亿元,是1978年的179倍,年均增长14.2%。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591.14亿元,同比增长11.9%,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76.36亿元,同比增长12.6%。人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从1978年的94元提高到2017年的12041元,平均每年提高308元。
三是服务业成为吸纳就业人员的“主渠道”。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弹性大、吸纳劳动力多,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以来,宜春市就业人口由1978年的157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340万人,共增加就业人口183万人,其中59%以上都是由服务业吸纳的。1978年宜春服务业从业人数仅为20.57万人,2017年服务业从业人数已达128.49万人,是1978年的6.25倍;服务业从业人数在当年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由1978年的13.1%上升到2017年的37.8%,提高24.7个百分点。2014年,服务业从业人员首次超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达116.54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为113.52万人),成为拥有从业人员最多的产业,表明服务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由于服务业具有劳动密集的特点,因而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断提高,会明显增加劳动需求,这也是宜春市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就业仍保持总体稳定的根本原因。
1978-2017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及占比情况
年份 | 从业人员(万人) | 从业人员比重(%) |
1978 | 20.57 | 13.10 |
1985 | 28.44 | 15.79 |
1990 | 47.69 | 22.22 |
1995 | 70.8 | 27.67 |
2000 | 71.42 | 28.14 |
2005 | 80.85 | 32.28 |
2010 | 97.21 | 32.30 |
2015 | 121.05 | 36.12 |
2016 | 124.19 | 36.72 |
2017 | 128.49 | 37.76 |
四是服务业税收贡献超越“半壁江山”。201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税收总额162.4亿元,增长24.6%,占全部税收的55.0%,是全市第一大税收来源。2017年在14个服务业行业门类中有11个行业门类税收同比增长,尤其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增长迅速,增幅分别达到191.98%、100.34%和 81.37%。
2017年第三产业税收情况
行业 | 税收总量 (万元) | 增长 (%) | 比重 (%) |
服务业 | 1,623,726 | 24.6 | 100 |
(一)批发和零售业 | 542,237 | 39.73 | 33.39 |
(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 | 126,369 | 1.99 | 7.78 |
(三)住宿和餐饮业 | 6,331 | -31.59 | 0.39 |
(四)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24,021 | 100.34 | 1.48 |
(五)金融业 | 137,526 | 2.13 | 8.47 |
(六)房地产业 | 449,725 | 31.47 | 27.70 |
(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 138,367 | 15.37 | 8.52 |
(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 26,288 | -47.87 | 1.62 |
(九)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 8,878 | -65.53 | 0.55 |
(十)教育 | 2,716 | 31.97 | 0.17 |
(十一)卫生和社会工作 | 1,527 | 81.37 | 0.09 |
(十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 3,898 | 191.98 | 0.24 |
(十三)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 153,994 | 70.86 | 9.48 |
(十四)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 1,846 | -42.46 | 0.11 |
(十五)其他行业 | 3 | 30.87 | 0.00 |
五是服务业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分析表明,服务业占GDP 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万元 GDP综合能耗就可以下降近1个百分点。2017年,宜春市服务业占GDP比重40.1 %,服务业能耗仅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比重仅为13.8%,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